NEWS
律所动态
2024年上半年,全国检察机关起诉民营企业关键岗位人员职务侵占、挪用资金、受贿等利用职务便利实施的涉企犯罪案件达5827件,同比上升41.1%。这表明职务侵占罪案件数量呈快速增长态势,在企业涉刑案件中占据重要比例。
近年来,职务侵占案件在企业经营中频发,轻则导致财产损失,重则影响企业信誉甚至引发经营危机。作为企业管理者,如何识别风险、规范管理、守住法律底线?本文结合实务经验,为企业提供防范职务侵占的实用指南。
根据《刑法》第二百七十一条,职务侵占罪是指公司、企业或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,利用职务便利,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,数额较大的行为。
· 核心构成要件:
1. 身份特定:行为人须为本单位员工,包括高管、财务、销售等岗位;
2. 利用职务便利:通过职权或工作权限接触、控制财物;
3. 非法占有目的:故意侵占且拒不归还;
4. 数额标准:6万元以上可入罪,100万元以上属“数额巨大”。
法律后果:最高可判处15年有期徒刑,并处罚金,企业还可能面临民事赔偿责任。
职务侵占行为隐蔽性强,常披着“合法外衣”发生,需警惕以下高风险环节:
1. 财务环节:会计窜改账目、虚报支出,出纳挪用资金;
2. 销售环节:业务员私吞货款、伪造客户信息截留返利;
3. 采购环节:采购员虚抬价格吃回扣,伙同供应商套取资金;
4. 高管滥用职权:通过关联交易转移资产,以“借款”名义长期占用公司资金。
案例警示:某公司销售总监伪造合同,将客户支付的500万元货款转入个人账户用于炒股,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,企业因管理漏洞承担连带追责风险。
✅ 是否建立关键岗位的监督制衡机制?
✅ 资金收支是否存在“一人全权负责”的情况?
✅ 员工是否接受过职务侵占法律风险培训?
✅ 近一年内是否进行过全面财务审计?